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全国雷研

雷公墓”位于白水县城3公里的大雷公村东凤凰沟畔。

专线贯通,十分方便。墓地3亩,内有雷公亭,雷公碑和唐宁石柱,瓦当。雷公庙在雷公村内,文革时被毁,后村民集资重建。

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二日为雷公庙会日,百人千众,云集这里,进行祭祀活动。

360截图20250120113947434.jpg

雷公,名祥,传说为白水县冯雷镇大雷公村人,华夏文明的缔造者之一,黄帝时任处方(即医药官),能医善陶。既是中国医学

的创始人之一,也是中国陶器的发明者,因其对人类的伟大贡献,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怀念和敬奉。

雷公信仰起源很古。至战国,《山海经》中描绘的雷神形象为:“雷泽中有雷神,龙身而人头,鼓其腹则雷也。《大荒东经

则曰:“状如牛,苍身而无角,一足,……其声如雷。“皆为半人半兽形。东汉王充《论衡・雷虚》所记雷神形象有了变化,曰

:“图画之工,图雷之状,累累如连鼓之形。又图一人,若力士之容,谓之雷公。使之左手引连鼓,右手推椎,若击之状。”

基本上已是拟人化了。

民间自古崇敬雷公,流传许多雷公故事,尤以唐宋为甚。

唐宋文人笔记中,多记大雷雨后,雷神、雷鬼从空而降,雷神霹打不孝子和不法商人,及雷神娶妇等故事,反映出人们对雷

神既存敬畏心理,又寄托主持正义的愿望。在这些故事中,唐沈既济《雷民传》所记雷公育子事更引人注目,该传称:“昔

(雷州民)陈氏因雷雨昼冥,庭中得大卵,覆之数月,卵破,有婴儿出焉。自后日有雷扣击户庭,入其室中,就于儿所,似

若孵哺者。岁余,儿能食,乃不复至。遂以为己子。(陈)义即卵中儿也。”

元代成书明代略有增纂的道藏本《搜神记》和《三教搜神大全》将上述故事略加改造增益,写成雷神陈文玉的故事。《搜神

记》卷一曰:“旧记云:陈太建(569~582)初,(雷州)民陈氏者,因猎获一卵,围及尺余,携归家。忽一日,霹雳而开,

生一子,有文在手,曰‘雷州’。后养成,名文玉,乡俗呼为雷种。后为本州刺史,殁而有灵,乡人庙祀之。阴雨则有电光吼

声自庙而出。宋元累封王爵,庙号‘显震’,德佑(1275)中,更名‘威化’”

据清《续文献通考》卷七十九,“宋宁宗庆元三年加封雷州雷神为广佑王。庙在雷州英榜山。神宗熙宁九年,封威德王,孝

宗乾道三年,加昭显,至是封广佑王。理宗淳v十一年,再加普济,恭帝德v元年,加威德英灵”。

道教亦尊奉雷神,杜光庭删定的《道门科范大全集》卷十二、十八等,已将风伯雨师、雷公电母作为乞求雨雪的启请神灵,

北宋后的雷法道士又以之为施行雷法的使役神。后者肇始于唐,杜光庭《神仙感遇传》卷一《叶迂韶传》载,一次雷雨中,

雷公被树枝所夹,不能脱身。后为叶迁韶所救出,雷公“愧谢之”,“以墨篆一卷与之曰:‘依此行之,可以致雷雨,祛疾苦,

功救人。我兄弟五人,要闻雷声,但唤雷大、雷二,即相应。然雷五性刚躁,无危急之事,不可唤之。‘自是行符致雨,

咸有殊效“。

北宋末兴起的神霄、微诸派,以施行雷法为事。声称总管雷政之主神为“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“,雷师、雷公为其下属神。

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》即假托普化天尊之口,向雷师皓翁讲经说法,命对“不忠君王,不孝父母,不敬师长”者

,“即付五雷斩勘之司,先斩其神,后勘其形,……以至勘形震尸,使之崩裂”云云。

旧时各地多有雷神庙,清末黄斐然《集说诠真》云:“今俗所塑之雷神,状若力士,裸胸袒腹,背插两翅,额具三目,脸赤

如猴,下颏长而锐,足如鹰r,而爪更厉。左手执楔,右手执槌,作欲击状。自顶至旁,环悬连鼓五个,左足盘蹑一鼓,称

曰雷公江天君。”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